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设计

点击数:397 | 发布时间:2024-11-30 | 来源:www.p5999.com

    高中阶段学习困难程度、强度、容量加强,学习负担及重压明显加重,不可以再依靠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讲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得常识、巩固常识的能力,拟定学习计划,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智学网整理了《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设计》欢迎阅读!

    1.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设计


    学习计划:

    1.了解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原因。

    3.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与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依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定义。

    学习难题:

    1.正重压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断定。

    主要内容:

    1、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大家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妨碍有哪些用途,这就是摩擦,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力大家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用途。

    2、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妨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用途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成效是有重压产生。重压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用途力,也叫正重压,重压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常识判断有无重压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妨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定义,“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地方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地方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不是肯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重压成正比F=μFN

    ①重压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重压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重压,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觉得物体对支承面的重压的大小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率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一般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一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状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有哪些用途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的不同之处?请举例说明。

    2.重压FN的值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3、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妨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维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譬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因为有静摩擦力存在;假如接触面光滑.没静摩擦力,则因为重力有哪些用途,物领会沿斜面下滑。

    2.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设计


    1、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目的

    了解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能正确用弹簧测力计

    了解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办法目的

    通过察看和实验知道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与弹簧测力计的用法,学会弹簧测力计怎么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的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工脑的好习惯

    2、重点难题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用弹簧测力计。

    难题: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教学办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4、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5、教学过程

    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察看所发生的现象:

    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重压,直尺恢复原状;

    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维持变形后的形状。

    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察看到的现象上,并对这类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需要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质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可以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质叫做塑性。

    2、弹力

    大家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觉到它们对于有力有哪些用途,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因为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非常容易见到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须发生弹性形变就必然会产生弹力。而日常常常遇见的支持物的重压、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肯定的限度,超越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用弹簧时不可以超越它弹性限度,不然会使弹簧损毁。

    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依据弹簧遭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总结用弹簧测力计的办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用测力计需要注意下面什么时间:

    所测的力不可以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毁测力计

    用前,假如测力计的指针没指在零点,那样应该调节指针的地方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不是灵活。

    3.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设计


    1、教学目的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了解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定义,了解它的大小和方向,了解在地球上不一样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4、培养学生实验、察看、推理、总结的科学意识和办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魔力

    2、重点难题

    理解在同一地址,所有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学会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质问题是难题。

    3、教学办法

    实验—察看—剖析—总结

    4、教具

    牛顿管、抽气机、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学生电源、铁架台

    5、教学过程

    (一)、课首要条件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什么样的?

    vt=at

    s=at2/2

    vt2=2as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察看二者是不是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再察看二者是不是同时落地。

    结论:第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讲解察看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将来,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是否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用途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含空气阻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事实上假如空气阻力有哪些用途同重力相比非常小,可以忽视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挨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剖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1、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儿?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哪些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址,所有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一样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一样的,由教程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一般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课外作业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程第38页训练八(1)至(4)题

    4.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设计


    1、自由落体运动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用途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考虑:不一样的物体,下落快慢是不是相同?为何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状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状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有什么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比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遭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些物体都只遭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有空气阻力时,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一样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总是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用途,尽管不一样的物体水平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v0=0

    加速度恒定.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一般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一直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址,所有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点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小,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点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3、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状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状况相同吗?你有哪些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用途,不再遭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那种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定义,谈谈大家在处置物理问题时,依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怎么样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原因,忽视第二要原因,打造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要紧的科学研究办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址,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一样的地址,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挨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5.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设计


    教学目的

    (一)常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用途.了解点电荷量的定义.

    2.知道静电现象及其产生缘由;了解原子结构,学会电荷守恒定律

    3.了解什么是元电荷.

    4.学会库仑定律,需要了解了解点电荷模型,了解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办法

    1、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面没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2、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见的办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办法在现实日常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题:借助电荷守恒定律剖析解决有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有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惊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很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从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历程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知道大家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容易见到的现象,蒙昧时期的大家觉得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如何形成的?(大方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量,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什么问题?电荷有什么特质?电荷间的相互用途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如何借助这类规律?这类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大家重点研究知道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缘由,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常识:

    师:依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办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办法。

    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橡胶棒挨近碎纸屑,看有哪些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挨近碎纸屑看有哪些现象?让学生剖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剖析缘由。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大家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办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